新思想引领·十年南水润鹰城 | 城乡共饮一泓水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发布日期:2024-12-1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12月10日中午,卫东区蒲城街道蒲城村村民马云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洗菜做饭。日报记者 朱江淼 摄
12月10日中午,卫东区蒲城街道蒲城村村民马云走进厨房,拧开水龙头洗菜做饭。“我们村上个月20日正式通水,水管接到厨房,特别方便。”马云说。
卫东区部分村虽临近城区,但仍以地下水为水源,群众盼望吃上和城区一样的南水北调水。今年3月,该区多方筹措资金,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完善供水管网,让村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从“吃上水”到“吃好水”。该工程于4月1日开工建设,目前处于收尾阶段。我市境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116.7公里,途经叶县、鲁山县、宝丰县、郏县的17个乡(镇),设分水口门6处,用于向我市和漯河市、周口市供水。2014年,我市遭遇60年一遇的干旱,南水北调总干渠向白龟山水库应急调水超过5000万立方米,解决了城区百万居民用水紧张问题。因此,我市也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第一个受益城市。城区居民能够用上南水北调水,得益于我市2020年实施的市城区南水北调供水配套工程(以下简称城区供水工程)。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郏县、宝丰县、鲁山县、舞钢市、石龙区和市区北部先后用上了南水北调水,但主城区和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直用的是“两掺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区供水工程,并将其确定为2019年重点项目,2020年7月正式开工,2022年6月建成投用。城区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量1.3亿立方米,每年可向市区供水1.057亿立方米,向叶县供水2600万立方米,不但能够保障市区百万人口用水,而且沿线在张良镇、磙子营乡、曹镇乡等地设有分水口门,为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奠定了基础。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1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我市各县(市、区)生活供水7.6亿立方米,220余万居民吃上优质丹江水;生态补水7.04亿立方米,明显提升白龟山水库、澧河、灰河、兰河等沿途河湖及其上下游生态景观。在湛河区北渡街道油坊头村,51岁的村民王国伟逗弄着孙子,他的妻子正在院内洗衣服。“我们村2023年就通水了,水压足,出水量大。”王国伟笑着说。目前,王国伟家厨房、洗澡间、卫生间都接有水管,厨房还安装了电热水龙头。“原来用的地下水,水垢大,现在的水质、水压都可以,没有水垢,吃着放心。”王国伟满意地说。2022年8月,湛河区开工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管网延伸工程,覆盖61个村3.68万户。目前,油坊头、谢庄、任庄、苗侯等8个村已完工并通过验收,移交至市自来水公司管理。卫寨、秦庄、关庄、五虎刘等18个村已完成村内供水管道及水表设施施工,主管道同步铺设。“我们在这儿施工一个多月了。”12月6日,在湛河区河滨街道陶寨村施工现场,正在进行表箱管道和直节弯头热熔的工人王顺说。“在前期协调入户管位置的基础上,陶寨村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11月8日正式施工,预计铺设主管道8000余米,入户管道5万余米。”现场负责人朱大伟说,“目前我们正在加班加点,争取主体工程明年春节前完工。”“湛河区政府与市自来水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行建管一体化模式,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有利于长期发挥效益的城乡供水设施运行管护机制。”湛河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水利股股长侯占德说。用水安全是基本民生需求,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市高度重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市委、市政府将城乡供水一体化列入全市13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及全市六大重点水利工程,以巩固拓展水利脱贫攻坚成果为主线,科学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全面提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以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管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的“四化”工作为方向,让群众喝上用上“放心水”“安全水”,逐步实现城乡饮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管理、同服务。叶县南水北调配套水厂一期2018年建成,二期2022年投用,是一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水厂,出厂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设计规模7万吨/天,能够满足叶县城区以及田庄、邓李、龚店等乡镇33万余人的用水需求。2020年,该水厂被水利部列入“年度100个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名单。“我们每天都要对出厂水进行色度、浑浊度、微生物等检测,确保群众用水安全。”检测员崔梦圆说。“我们将深入实施‘通脉、联网、强链’的水资源发展战略,勇扛水务惠民的社会担当,努力做优‘水’文章。”叶县国源水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房春法表示。我市作为全省第一批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市,目前已建成规模化工程39处、千人工程1149处,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4.2%,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