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信息资源 市局动态

新思想引领·十年南水润鹰城|应急补水保民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日期:2024-12-2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640.jpg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沙河渡槽 图片由南水北调中线公司河南分公司、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提供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已整整10年,平顶山人民没有忘记:10年前,第一口“南水”首先来到了平顶山,也救了平顶山。


时间回到2014年。
当年,我市遭遇60年一遇的大旱。全市143座水库98座干涸,49条河流44条断流。1月至7月,全市平均降水236.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8%。
白龟山水库是我市的“大水缸”,每天供给城区用水量30多万立方米。
旱情发生后,市区供水频频告急。白龟山水库作为市区唯一水源地,最低水位降至死水位(水库正常运行的最低水位为97.5米,死水位以下的库容为死库容,一般情况下不再取水)以下的96.8米。按照上级有关部门批复,我市两次动用白龟山水库死库容向市区送水,但依然难解缺水危局。白龟山水库水位的持续下降,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生活用水,而且导致工业企业用水面临危机。
旱情刻不容缓,但解决的出路在哪里?
“当时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刚刚建成,正在进行充水试验。市委、市政府经过快速调研论证后确定,从丹江口水库通过总干渠应急调水是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案,于是上报至国家相关部门,从丹江口水库通过总干渠向平顶山应急调水。”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副主任陈险峰说。
在得到上级相关部门下达的调水指令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成立南水北调平顶山市应急调水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市水利局、平顶山供电公司、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等组成。指挥部于当年7月28日开始工作,经过9个昼夜奋战,投资约350万元的临时泵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刁河渡槽控制闸门前建成,8月7日9时开始抽水。
8月18日22时,奔流10天,穿越了220公里,水头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平顶山澎河分水口门进入白龟山水库,我市人民首先喝到了甘甜的丹江水。这水,是甘霖,守住了100多万城区群众吃水的“生命线”。
8月30日,为加大调水流量,刁河泵站又增加了3台水泵。至9月20日,白龟山水库累计引水入库水量5130万立方米,大大缓解了我市饮用水紧张局面。这次调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将长江流域水调入淮河流域。
5130万立方米,输水整整45天。
“第一口‘南水’救了平顶山。当时的情形,现在想起来还历历在目,平顶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个受益城市。”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综合科科长张伟伟动容地说。
此后数年,经过“南水”的不断补给,白龟山水库水位由98.82米升至103米;水面面积由32.36平方公里增至63.44平方公里,扩大了近一倍。
时间来到2024年。
今年夏天,我市再次遭遇旱情。5月下旬开始,市12345民生热线服务中心不断接到关于农田灌溉方面的求助电话。夏种关键时期,持续干旱让农户没法播种。
市气象局6月12日12时发布干旱Ⅱ级重要天气预警报告: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平顶山市7个国家级气象站监测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以上,并已持续10天,预计6月12日至20日,上述区域干旱天气和干旱范围将进一步发展。
6月12日18时30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要求“强化旱情监测会商调度,科学调配抗旱水源,全力做好抗旱灌溉”。6月13日5时,实时数据显示白龟山水库水位下降至100.83米。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安排,13日,市水利局和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向省水利厅递交《关于申请抗旱保种用水的请示》。
6月15日8时25分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沙河渡槽退水闸开始通过沙河向白龟山水库补水,流量为10立方米/秒,至7月8日12时0分停止,共补水1995.92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了白龟山水库灌区数十万亩田地干旱,解决了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用水紧张。这一次,“南水”再次为平顶山市抗旱保种工作贡献了积极力量。
“旱时的应急调水快速缓解了旱情。常态的生活供水、生态补水也为有效降低旱情发生可能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工程建设和运行科负责人毛燕说,截至今年12月18日,10年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我市生态补水6.84亿立方米。
冬日的白龟湖一片宁静,落日余晖之下波光粼粼,景色美不胜收。渔民卢红跃就住在白龟湖水库边的苗侯村,靠水吃水,每年禁渔期一过,他就开着小船捕鱼。“10年前大旱的时候,别说捕鱼,连吃口水都难。不过这些年好了,有南水北调工程给咱供水,渔民的生活更有保障了。”
汤汤“南水”,一路北上,源源不断供给鹰城。这样的滋养,鹰城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转自 | 平顶山日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