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信息资源 市局动态

北部山区不断提“颜值”塑“气质”——“城市伤疤”变身“城市后花园”

发布日期:2025-09-2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微信图片_2025-09-29_110604_408.jpg

9月13日,在通往平顶山山顶公园的台阶上,施工人员正忙着安装路灯。“这次安装的均为地灯,灯光为暖色调,市民晚上登山赏玩会更加舒适。”现场施工方负责人说。

山顶公园是平顶山人的精神地标,承载着全市人民的心灵寄托。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构筑“山湖呼应”格局,全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湖”的山水城市,启动了对北部山区和山顶公园的改造工程,让北部山区真正成为“城市后花园”。如今,山顶公园的山前路已重新铺设,路旁的绿化带和景观树让人身心愉悦。通往山顶的台阶进行了修复,并加装了栏杆和路灯。拆除了山顶违建,重新进行硬化、绿化和美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后,我市启动引水上山工程,铺设管道,建设泵站,彻底解决了山顶商户和附近村民的用水问题,为山顶公园后期的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曾经的北部山区,交通设施通而不达、路域环境不佳,2024年,市交通运输局编制完成1957北部环山生态路项目规划,构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山体风貌,打造北部山区“快进慢游深体验”旅游体系。1957北部环山生态路由一条主线、五条环线、七条支线及附属设施组成,中间穿越平顶山、落凫山等9座山峰,总长度超过100公里。如今,1957北部环山生态路已经贯通,“栖梦星空”露营地和青年小提琴广场初具规模,“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风貌得以呈现,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乐享“诗和远方”。

9月14日,站在卫东区东高皇街道土寨沟村五组西北角的地头,放眼望去,玉米、花生与红薯等农作物在石块垒砌的防护墙护佑下茁壮生长,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画卷。这片土地曾因历史遗留的矿坑和渣土堆积而满目疮痍,如今却实现了从“疮疤”到“沃土”的绿色蜕变。

2022年,卫东区积极探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5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采取“转型利用、人工修复、自然修复”三管齐下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地形整治、挡排工程、土地复垦与绿化等系统性措施,彻底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将废弃矿坑转化为高产稳产田。“以前这些废弃采石坑里堆的都是垃圾,一到夏天异味扑鼻、蚊蝇滋生。现在可不一样了,政府对矿坑进行了回填,覆盖了一米多深的耕种层,让我们能在这里种庄稼,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该村五组村民向军海高兴地说。

“我们采取整、挖、填、挡、排、植等综合治理措施,对废弃矿山进行治理,通过覆土工程及土壤改良工程,最大限度修复生态。”卫东区矿产资源事务中心主任赵俊甫说,2024年项目竣工后,移交给涉及的村集体,用于发展特色种植、生态养殖或休闲农业等,进一步提升了生态效益,增加了社会效益,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目的。

在矿山修复的基础上,卫东区创新采用“生态修复+文旅”模式,依托土寨沟村战备粮库和砖窑旧址,打造了集民宿、文化体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逍窑妙境乡村民宿产业文化园。

9月9日,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年河南省“文化进民宿”主题活动走进逍窑妙境。“山水逍遥处,田园文化新——这里正是艺术与自然交融的绝佳载体。”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感叹道。

园区内,红砖砌筑的窑洞群与现代玻璃幕墙交错而立。“我们加固了承重结构,利用窑洞冬暖夏凉的特性,将其改造为小吃长廊和文化空间。”河南中旅集团副总裁赵红云说,游客在此品尝开封灌汤包、铜锅涮肉时,抬头便是斑驳青苔的红砖墙,历史触手可及。曾经的战备粮库则被赋予了新生命,黑色金属框玻璃门与内部黄土墙形成“刚柔并济”的视觉冲击,改造后的民宿、酒吧、咖啡馆既保留了工业遗存的厚重感,又注入了现代生活的舒适性。如今,园区内草坪如茵,帐篷营地与老窑洞相映成趣,成为市民休闲度假的新选择。

文化与民宿的碰撞不仅提升了文旅内涵,更激活了乡村经济。村民林秋娟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杂草丛生、牛羊散放的荒废之地到游客络绎不绝的“城市后花园”的变化。目前,逍窑妙境已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民参与民宿管理、生态农业等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北部山区的蜕变,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成果,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升华。从矿山复绿到文旅融合,从基础完善到文化赋能,每一步都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逻辑。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正以绿色为底、文化为笔,绘就一幅充满生机的锦绣画卷。


来源 | 平顶山日报  (记者 朱江淼 见习记者 徐婉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