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信息资源 市局动态

两山”新画卷 幸福平顶山(26) | 从满目疮痍到绿意盎然,从生态赤字到绿色盈余——抚平大地“伤疤” 建设生态家园

发布日期:2025-10-2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祛沉疴,唤新绿。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矿山生态修复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以成功申报“河南秦岭东段沙河流域中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为契机,吹响了全域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冲锋号,努力让群山重披绿装,焕发新的生机。

高位推动

绘就生态修复“路线图”

矿山生态修复,非一朝一夕之功。我市将矿山生态修复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各方责任。

“十四五”以来,省自然资源厅下达我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治理任务,面积规模大、治理要求高。面对艰巨任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迎难而上,科学谋划,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市治理工作推进迅速,治理面积已完成省级复核任务,在这场生态修复硬仗中走在了前列。

针对仍在生产的持证矿山,我市严格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要求,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生态修复义务。截至目前,全市122个持证矿山(生产34个、停产88个)均已编制开发利用和生态修复方案。通过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全市矿山企业累计提取基金1.83亿元,完成修复治理面积137公顷,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新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

示范引领

打造沙河流域“新标杆”

在全面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的同时,我市聚焦重点区域,争取重大示范工程,力求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备受关注的“河南秦岭东段沙河流域中上游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便是其中的典范。

该项目已获自然资源部、财政部批准,拟修复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440余个,面积约1060公顷。该项目的实施,不仅关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更对保障秦岭生态安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和淮河流域中上游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具体行动。

自获批以来,项目推进蹄疾步稳。鲁山县作为项目重点区域,已于今年6月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7月,县相关部门赴登封、南阳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同月,项目鲁山部分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发布意向公告,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经过近一个月的细致对接与图斑研判,修复思路已基本确定,将于10月底前完成市、县评审并报请省级评审。叶县子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目前,首笔中央财政资金已到位,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多措并举

筑牢长效监管“压舱石”

矿山生态修复,既要重治理,更要强监管、保长效。我市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健全长效机制,确保修复成果得以巩固。

强化专项治理,倒逼责任落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全市持证矿山进行全面排查建档,发现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问题均及时整改到位,整改率达100%。同时,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双随机、一公开”专项监督检查。去年底抽查12家矿山企业,对发现问题的企业建立整改台账并限期整改,现已全部整改到位。这些专项行动有效提升了矿山生态环境监管效能和治理水平。

注重科技赋能,提升修复效能。在示范工程项目中,我市强调科学规划设计,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精准调查评估每个图斑的实际情况,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为编制科学合理的修复设计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坚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修复方案,避免“一刀切”。

健全后期管护,巩固修复成果。为避免“重建设、轻管护”,我市未雨绸缪,计划在项目实施后,制定详细的修复区域后期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主体和内容,落实植被养护、设施维护、监测巡查等具体工作。建立生态修复效果跟踪监测机制,动态掌握生态系统变化,确保修复效果长期稳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市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已开始谋划更长远的未来。根据省自然资源厅部署,我市已启动“十五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规划初稿编制,为未来5年的生态修复工作描绘清晰蓝图。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从满目疮痍到绿意盎然,从生态赤字到绿色盈余,我市正以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行动,奋力书写矿山生态修复的精彩答卷。



转自 | 平顶山日报  记者 程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