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新画卷 幸福平顶山·我家门前那条河|北汝河畔“换新装” 点亮群众“小确幸”
发布日期:2025-10-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9月24日早上6点,北汝河省级湿地森林公园的晨雾还未散尽,58岁的郏县居民李国强就来到花海栈道开始晨跑。“你听这鸟叫,看这芦苇荡,几年前这儿还是一片荒芜,到处是石头、垃圾、污水沟,现在可是咱家门口的天然氧吧。”指着河面上掠过的白鹭,李国强脸上满是笑意。
如今的北汝河省级湿地森林公园,水清岸绿、鱼虾游弋,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更是郏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惠及民生幸福的鲜活注脚。北汝河是郏县的母亲河,曾因沿岸作坊排污、生活垃圾堆积,导致水质一度下降。2020年,郏县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启动北汝河治理工程,将湿地森林公园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确立“生态优先、修复为主、以人为本”的思路,誓要还百姓一条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母亲河。工程启动之初,郏县组建专项工作组,走遍北汝河沿岸12个村庄,实地摸排排污口、垃圾堆放点,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郏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周森森回忆道,为劝说沿岸养殖户搬迁,他们连续一个多月上门沟通,“一开始老乡不理解,觉得断了生计,我们就带着政策、算生态账——污染治好了,游客来了,农家乐、采摘园照样能赚钱。”最终,30余家涉污企业全部整改,15处畜禽养殖场有序搬迁,4000余吨沿岸垃圾清理。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郏县采用生态护岸技术,用鹅卵石、植被替代混凝土堤坝,让河岸“透气”;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20余种,构建滨水植物群落,既能净化水质,又能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投放鲤鱼、鲫鱼等本土鱼类,恢复水域生态链。如今,湿地森林公园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沿岸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82%,成为鸟类的乐园。观测数据显示,这里已记录到白鹭、苍鹭、斑嘴鸭等鸟类56种,较治理前增加30多种。生态变好,群众的生活也随之升级。距离湿地森林公园2公里远的王集乡柴堂村村民李灵灵,以前很少来这里,如今每天傍晚都会来这里散步。“沿河步道修到了家门口,还有停车场,有游客服务中心、休息凉亭,周末约上朋友野餐、拍照,比去城里的公园还舒服。”不仅如此,湿地森林公园的建设还吸引很多商贩。附近大墙李村村民吴志昌把自家加工的五香糟鱼及炒花生带来销售,旺季时月入近万元。“以前守着河愁生计,现在绿水青山真成了‘摇钱树’。”吴志昌笑着说。如今的北汝河省级湿地森林公园,不仅是生态廊道,更是民生幸福廊道。公园里修建了3公里生态步道、2处亲水平台、4个休憩驿站,设置科普展板50余块,定期开展“保护母亲河”“鸟类观测”等公益活动,让市民在休闲中感受生态之美、学习环保知识。数据显示,湿地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成为郏县最受欢迎的打卡地之一。
附件: